口述: 膝近輝 紀錄: 梁文儀、蔡滋慧

基督徒深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因對人類的大愛而降生凡塵。祂放下尊貴,出生於卑微的馬槽,最後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復活了, 成全了人類的救贖。在歷史的長河中,基督教歷久不衰,並啟發了西方多項政治及文化上的發展。連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人,也有很多承認耶穌是個偉大的歷史人物, 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和貢獻。那麼,耶穌對人類究竟有甚底貢獻呢?滕近揮牧師按其對聖經及歷史的理解,把耶穌對人類的貢獻分為八方面,本文根據滕牧師口述整理, 本期選刊其中部份內容。

一、重視人的尊嚴與平等 耶穌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的尊嚴」的概念。「天父」這個名稱在耶穌的話語中,特別是在「馬太福音」的記載,出現多次; 讓我們看到耶穌把人類提到多麼高的地位----貴為創造天地、超越蒼茫的造物者的兒女!

近代以來,耶穌提出「人的尊嚴」的命題,已成了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依據。人之所以應該平等,是因為天賦人權,大家都是上帝的兒女。 基督教在公元三世紀才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此前二百多年中它先後十次遭到大迫害,教徒被殺不計其數。可是愈受迫害,基督徒人數愈多, 教會也愈興旺。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羅馬政府的第一個立法就是廢除奴隸制。享受著奴隸服侍的貴族,怎能甘願通過立法放棄奴隸制呢? 這正是因為他們被「人人都是天父兒女」的思想所感化。

林肯總統為了解放美國的黑奴,曾率領北軍討伐企圖保持不公平黑奴制度的南軍。戰爭中有個時期,南軍節節勝利,北軍形勢惡劣,有人建議林肯開個禱告會,求神幫助北軍。 林肯卻說:「我們怎能求神站在我們這一邊呢?我們只可求神幫助我們站在祂的一邊。」後世皆認為這是一個著名的禱告。最後北軍大勝,黑奴制得以廢除,黑人獲得自由。這是一位敬畏神的總統, 按主的旨意推動民主運動,並且取得成果的絕好例子。所以耶穌對人類的重大貢獻,首先就是祂提出「人皆天父之兒女」,確定了人的尊嚴和天賦人權。

二、肯定為人服務的偉大意義 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3-45) 耶穌指出,在一般的國家,愈是居高位者,服事他的人就愈多。但祂卻要求門徒,誰願為大,就要服事更多的人,可說是以服事人數之多寡來評估偉大的程度。」

把服務人類看成偉大的工作,當時是個創新的價值觀,它直接影響了西方的政治文化,揭示政府的作用是在於服務人民。這觀念是耶穌親自提出的:「我來世上,並 非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美國總統寫信, 署名時總愛寫上「你的僕人某某」,這與中國傳統的「天子」觀念真有天淵之別!中國的皇帝每每視百姓如草芥,只有自己「惟我獨專」,是「上天的寵兒」,所以 全國人民都當為他效犬馬之勞,結果造成怎樣的局面, 中國人都很清楚。耶穌提出「一個人的偉大程度取決於他服事人的程度」,對人類帶來了革命性的真理。

「使徒行傳」記載了耶穌的另一句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我們常認為受者有福,因為「受」使我們擁有更多,而「施」使人失去所擁有的,豈不是吃虧了嗎?但按耶穌的說法, 「施」就是服務他人,人人樂施,天國就近了。

三、全人類是個大家庭 耶穌把自己看成牧羊人,而祂的羊在哪兒呢?在圈內。可是,在圈外祂還有羊,這擴大的羊圈就是全人類,正如祂說:「我另外有羊,不是在這圈裏的, 我必須領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約10:16)耶穌把全人類都視為服務、牧養的對象。羊跟牧羊人是什麼關係呢?是愛的關係。祂照顧、 引導、餵養、保護羊群。全世界都在天父的羊圈裏,都在祂的恩典中,這就是世界大同的觀念:一個沒有性別歧視、種族衝突、互相殘殺的世界。

初期教會有個超越種族、階級的美好例子,就是「使徒行傅」中提到的:「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 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保羅。」(13:1)巴拿巴是地道的猶太人,尼結即黑人、非洲人,古利奈是非洲地名,所以路求也是黑人,馬念是同希律王一起長大的貴族, 保羅是入了羅馬籍的猶太人。所以這五位領袖中有兩個非洲黑人,兩個猶太人,一個貴族,都同心事奉天父,這也是安提阿教會的超種族、階級的領導結構。

正如保羅所說,人類的大家庭:「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裏都成為一了。」(加3:28)在基督裏面,不管你來自那國家、耶個民族, 甚麼社會背景,都是天父的兒女。

數年前我到泰國北部去參觀一個麻瘋病院,看到一位白人護士半跪在地為麻瘋病人清洗潰爛的腳,細心地為他上藥,再用紗布包紮,很叫人感動。我問她來自那裡,她說她來自荷蘭, 並且家境極為富裕。她信主以後,心中充滿主的愛,決心放棄安逸的生活,來泰國麻瘋病院做護士,這真有點不可思議!在基督裏,人們可以超越階級、種族、文化和政治,合為一體。

更多:耶穌對人類的貢獻(下)

本文由『生活月報』提供。原載《生命月報》第二期,2001年六月號

我也許會邀請耶穌基督進入我生命之中,可否請你解釋全面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