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可以相信聖經?
Author:聖經有哪些歷史,並且我們何以確知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聖經是值得信靠的?
聖經由誰編寫?它與其他"宗教"典籍有何分別?
聖經是否符合歷史?有關耶穌,福音書的記載是否正確?
我們何以確知福音書中有關耶穌的生平是正確的?
聖經的歷史。古代歷史有記錄耶穌嗎?
是的。
一位羅馬第一世紀歷史學家塔西佗(西元55-120年),"是公認為最清楚古代世界的歷史學家。"[2] 塔西佗的摘錄告訴我們尼祿"對一個階級造成最異常的迫害...那個階級稱為基督徒... Christus [基督],源自於一個人的名字,在提庇留的統治時期,在他的總督本丟彼拉多手下接受死刑..."[3] (相對,穆斯林的可蘭經是在耶穌升天後六世紀才編寫,當中卻說到耶穌沒有被釘在十字架上,儘管這個論據已被無數世俗歷史學家所證實。[4])
弗拉維斯?約瑟夫,猶太歷史學家(西元38-100+年),在他的著作猶太古史中記錄有關耶穌。
約瑟夫說,"有一個智慧人耶穌,行了很多奇妙的事,教訓那些樂於接受真理的人,他吸引了很多的猶太人和外幫人,相信他就是彌賽亞,被猶太領袖控告,被彼拉多定罪,釘在十字架上,並在第三天復活。" [5]
蘇埃托尼烏斯,小庇裏尼和他勒也記錄有關基督徒的敬拜和逼迫,是與新約的記錄相互一致的。
即使猶太教的猶太法典,對於耶穌不是很有利的記載,但卻同意在他生命中的主要事件。出自猶太法典,"我們看到耶穌處在婚姻之外、集合門徒、對於自己作出褻瀆神的宣告,並且施行神跡,但這些神跡是出自魔鬼,而不是神。" [6]
這是顯著的資料,許多古代歷史學家都專注於政治和軍事領袖。然而古代的猶太人,希臘人和羅馬人(他們本身不是耶穌的熱心跟隨者)卻證實四福音書中所記錄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的。
聖經是否被更改,並且隨著時間被破壞?
一些人有個念頭,新約被翻譯了"無數次",已在翻譯的過程中遭到破壞。若這些翻譯是根據其他譯本的話,可能會出現這些問題。但是,這些翻譯不是根據其他譯本,而是根據古代所找到的希臘語原文手抄本。 我們深信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新約是忠於原文,因為: 1. 我們擁有為數眾多的手抄本--超過5,000份。 2. 這些手抄本的記錄是彼此一致的--擁有99.5%的一致性。 3. 找到手抄本的時間與作者的原作時間很相近--請看這部分結尾的鏈結。 當一個人把手抄本的經文來互相比較時,它的相容性是令人驚訝的。 有些時候,拼法可能改變或者字的順序顛倒,但這些都不重要。 有關詞序,普林斯頓神學院新約文字及文學教授莫志傑說到: "在英語,'狗咬人'或者'人咬狗',有很大的區別--在英語,次序很重要。 但在希臘語就不一樣。若一個字帶有主語的功能,不管它處於那個位置或次序,它的功能都不會改變。" [7] 如何看待差異?手抄本之間的偏差是"很少有,蓋斯勒與尼克學者總結,'比較古代的其他書籍,新約在當時不僅是以手抄本眾多的情況下被保存下來,而且是以最完美的形態來保存--99.5%的完美形態。'" [8] 撒拉維博士,劍橋大學的訪問學者,也評論: "實際上,依據文件的絕對數目、事件與文件的時間間隔,及許多贊成或反對的檔,新約毫無疑問是可以最良好地被證實的古代著作。沒有任何古代手抄本可以完全符合原文的可用性與完整性。" [9] 新約是人類最可靠的古代檔。它原文的完整性比柏拉圖的著作或荷馬的史詩更可靠。聖經是否有矛盾?
一些人聲稱聖經擁有許多矛盾的地方。以下是一個例子。 彼拉多下令在耶穌所掛的十字架上面釘上一個牌子。 三本福音書都有記錄下牌子上的字: 馬太福音:"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 馬可福音:"猶太人的王。" 約翰福音:"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 這裏的措詞雖然有出入,可是它們的資訊卻沒有相互衝突。 什麼是正確的措詞?完成福音書的所在地希臘,它們不象英語一樣使用引用語記號。 因此當作者在寫耶穌時,一些可能帶有解釋或直接引用,我們不曉得。 這個說明為什麼同一個段落會擁有細微的分別。 這裏是另一個表面上帶有矛盾的例子。 到底耶穌在墳墓裏過了兩個晚上或三個晚上才復活? 耶穌在上十架前說,"約拿怎樣三日三夜在大魚的腹中,人子也要照樣三日三夜在地裏。" (太12:40)。馬可記載耶穌所說的另一個聲明,"我們現在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經學家,他們要定他的罪,並且把他交給外族人。他們要淩辱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以後,他要復活。"(可10:33-34) 耶穌在星期五被害,星期天發現祂已復活。那麼要如何解釋三天三夜在墳墓裏? 猶太人習慣計算任何一段早上或晚上的時間為一天一夜。因此,在猶太人的文化裏,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將是三天三夜。我們也以同樣的方式來表達。若一個人說,"我一整天都在購物,"我們會理解這個人不是說他24小時都在購物。 這是新約典型表面的矛盾。很多都可由經文本身或明白當時的歷史背景來解決。考古學是否支持新約?
新約由誰編寫?為什麼不採納新約外傳、諾斯底福音或多馬福音?
新約歷史。為什麼新約福音書需要30或40年後才編寫?
福音書沒有在耶穌死而復活後即時編寫的主要原因是,那時對於如此的著作沒有很明顯的需要。 最初,福音在耶路撒冷透過口傳來傳開。根本不需要編寫耶穌的生平,因為當時在耶路撒冷的人親眼目睹耶穌,並且很清楚他的事工。[19] 無論如何,當福音傳出耶路撒冷,不再容易找到目擊者的情形,因此需要教導他人有關耶穌的生平與事工。許多學者認為福音書在耶穌死後17-32年才編寫。 路加給予我們更多見識,透過他在福音書開頭所寫的,及他編寫的原因: "尊敬的提阿非羅先生,因為有許多人,已經把在我們中間成就了的事,按照起初親眼看見的傳道人所傳給我們的,編著成書;我已經把這些事從頭考查過,認為也應該按著次序寫給你,讓你曉得所學到的道理,都是確實的。" [20] 約翰也給予他編寫福音書的原因:"耶穌在門徒面前還行了許多別的神跡,沒有記在這書上。但把這些事記下來,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了,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21] 你是否曾閱讀過任何新約福音書? 同時,若你要多瞭解耶穌,以下文章將給你一個有關耶穌生平很好的總結:越過盲從。若耶穌真的有如福音書中所記錄的,有何要緊?
是的。若要信心具其價值,它必須根據事實、真實。接下來告訴你為什麼。若你乘搭飛機到倫敦,你或許相信飛機有充足的燃料和可信賴的機械,受過訓練的機司和飛機上沒有恐怖份子。然而,你的信心無法將你帶到倫敦。你的信心幫助你登上該飛機。但是,真正帶你抵達倫敦的是飛機的完整性、機司等等。你可以依賴你過往乘搭飛機的經驗。 但你正面的經驗不足以把飛機帶到倫敦。最要緊的是,你的信心目標--它是否值得信賴? 要相信神需要一些可觀的理由,或者它是軟弱,僅懷著盼望的信心而已,但它可以隨著一個人的經驗改變而隨之改變。若一個人在法國過得很好,她可以說神在那裏,祂很好。但是如何解釋身在印度的人,過著不舒適的生活?神真的在那裏嗎?對於那個人,神是否是可尋找,並對他有幫助?你如何曉得?你看,信心不是原因,而是信心由什麼來支持? 因此疑問很重要。新約是否正確,可靠地介紹耶穌?是的。我們可以相信新約,因為有無數的事實來支持它。這個文章略微談到下列要點:歷史學家的支持、考古學的支持、四福音相互一致的生平、預言的成就顯明神的計畫、與聖經舊約作者擁有連續性、令人驚訝的檔副本保存、翻譯極其精准,並且它呈現1,600年一致有關神的觀點。 若你有任何更進一步的問題,請發電郵給我們。 章節附註:- Isaiah 46:10
- McDowell, Josh. The New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9), p. 55.
- Tacitus, A. 15.44.
- Comments from Dr. William Lane Craig, delivered to a college audience in December, 2001: "From the pages of the Jewish historian Josephus we learn that Jesus was executed by Roman authority under Pontius Pilate by means of crucifixion. And according to Tacitus, he Roman historian, he also names Pontius Pilate as the one responsible for Jesus' execution by crucifixion. According to both Josephus and a Syrian writer, Mara Bar-Serapion, the Jewish authorities participated in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Jesus' execution, and they justified this as a proper undertaking against a heretic. So in extra biblical sources, Jewish and Roman, we have evidence for the trial of Jesus, the involvement of both the Jewish authorities as well as the Roman authorities, the mode of his execution, namely by crucifixion. And these facts are fixed so firmly as an anchor point in history no historical scholar, no historian denies these.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so firmly fixed they actually become a criterion of authenticity."
- Wilkins, Michael J. & Moreland, J.P. Jesus Under Fire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5), p. 40.
- Ibid.
- Strobel, Lee. The Case for Christ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8), p. 83.
- Ibid., p. 85.
- Zacharias, Ravi. Can Man Live Without God? (Word Publishing, 1994), p. 162.
- Strobel, p. 132.
- The renowned Jewish archaeologist, Nelson Glueck, wrote: "It may be stated categorically that no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has ever controverted a biblical reference." cited by McDowell, Josh. The New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9), p. 61.
- Strobel, p. 143-144.
- Geisler, Norman L. Baker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 (Grand Rapids: Baker, 1998).
- McDowell, Josh.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1972), p. 19.
- http://english.sdaglobal.org/story/advent/secret/ebla.htm
- omitted
- omitted
- Bruce, F.F. The Books and the Parchments: How We Got Our English Bible (Fleming H. Revell Co., 1950), p. 113.
- See Acts 2:22, 3:13, 4:13, 5:30, 5:42, 6:14, etc.
- Luke 1:1-3
- John 20:30,31

No response to "你為什麼可以相信聖經?"
Post a Comment